发布时间:2024-11-09 07:20:01 作者:开云(中国)Kaiyun 点击量: 405
戈壁深处有一片红色——记青海诺木洪依靠枸杞产业改变命运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往西200公里,有一排长达30公里的青杨屹立在茫茫戈壁滩上,仿佛海市蜃楼。它们的背后,是守护这道绿色城墙60年的诺木洪农场。
今天的诺木洪,不仅种出了青杨等植物,而且在大戈壁上建起了全国连片种植面积最大、密度最高、产品质量最优的枸杞生产基地,创出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荒漠中的神果1955年,为响应国家开发大西北的号召,一批军转干部从祖国各地来到柴达木盆地,建起了诺木洪农场。
农场工副业大队队长董志干至今保留着父亲当年从农场写给家里的信狂风乍起,天昏地暗,风沙吹得人睁不开眼;睡到半夜,帐篷被吹倒掀跑,大家个个成了土行孙;到了酷夏,蚊子如团团烟雾,咬得人手脸红肿,奇痒难熬。为了防蚊,用6尺白纱布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如同白衣大仙下凡,有的人还手执一根牦牛尾巴不停驱赶蚊虫艰苦奋斗使诺木洪的模样一点点改变,建场6年后,人们搬掉了4000多个沙包,开垦出6万多亩农田。1977年,董志干也来到农场。
他还记得,那年6月,沙地里的几棵比自己个头高的树上结出了鲜红的小果子,塞进嘴里,甜得沁人心脾。附近的蒙古族老乡们常常手捧哈达放在树旁,神情极为恭敬。他们告诉董志干,这些树叫枸杞,每一棵都在300岁以上。
普通枸杞是灌木,只有一米来高,而诺木洪的这几棵枸杞经年累月已成了2米多高的乔木,成了当地群众心目中的神树。枸杞树并非真有神力。诺木洪农场地处的柴达木盆地的宗加巴隆区域是我国天然野生枸杞的主要分布带,也是国内面积最大的原始野生枸杞群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上充沛的阳光,使枸杞有了胡杨般的生命力。
恶劣环境下的神树启发了农场职工,大伙开始尝试驯化、培育野生枸杞。诺木洪农场场长党永忠说。人工种植神果1998年,董志干当上了农场建筑大队的大队长。
此时的诺木洪已经成为一个以种植小麦、油菜等农作物为主的农场。每年四五月间风沙最大的时候,常常传来农田被沙埋的消息。
年复一年,人们对冬季翻耕时扬起的尘土已习以为常。到上世纪末,靠着每亩地里约400斤小麦的产出,农场要养活3000多个工人已经非常困难。
盛极一时的农场一片凋敝,董志干当时的月工资只有300元,职工离开农场的消息不断传来。孤零零的几株老枸杞依然顽强地矗立在沙地里,注视着日渐寥落的土地。
虽然从建场之初便开始驯化培育,但因品种提纯复壮工作滞后,枸杞品种性状逐年退化。2003年,举步维艰的状况逼着农场转型,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了那几株饱经风霜的老枸杞。
它们能活300年,咱种的也能活!董志干劝农户和他一起试种新品种,但几乎没有人相信靠这个不起眼的小红果能致富。他带头包下了10亩过去种小麦的地,种下的枸杞在第3年开始挂果,第一次收获了100多斤,以当年的价格,每亩就比种小麦多卖了800元。到了次年挂果时,枸杞亩产量已达400斤。
大家发现,枸杞不但价格高,还不用翻耕,比过去种粮食省事,于是纷纷加入了董志干的队伍。致富的神果近年来,诺木洪逐步将枸杞生态林建设从原来的6000亩扩大到了7.2万亩,占青海全省乔灌木林的45%。
同时,农场和当地政府共同打造深加工产业园区,目前已有30家企业入驻。按照规划,到2015年,诺木洪枸杞林面积将达到10万亩。漫步农场,除成片的红枸杞外,罕见的野生白枸杞、黑枸杞、黄枸杞、紫枸杞也在这里安家落户。
依靠国家实施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诺木洪9.2万亩国家公益林场区也将这些珍稀野生资源作为重点进行保护。作为固沙植物的枸杞在诺木洪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目前农场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已从过去的82次减少到50次左右。
过去周边的荒漠寸草不生,近年来已有了绿意。9月的农场,红枸杞已经挂上了果。
忙碌的农场处处可见来自全国各地的摘果工人。谁会相信戈壁滩能这么富?我们赶上好时候了。
来自甘肃临潭的摘果工马彪说。(记者党周、陈凯、吴光于)。
本文来源:开云(中国)Kaiyun-www.getnewsify.com
联系我们
contact us地址:福建省厦门市萨迦县预央大楼14号
电话:400-123-4567
点击图标在线留言,我们会及时回复